Pteris ensiformis N.L.Burm. Fl. Indica. 230.1768.
根状茎短,横卧或斜升,先端被鳞片;鳞片狭披针形,栗色,略有光泽,无棕色狭边。叶长40~100cm,近生或近簇生,二型;叶柄长 10~50cm, 禾秆色至浅栗色,光滑无毛,略有光泽,顶端不分为三枝;叶片长圆状卵形,中部以下的羽片不缩短,分叉,羽裂或羽状,长 15~35cm,宽 6~20cm,二回羽状; 侧生羽片 3~5 对,对生,斜向上,基部楔形,有短柄;不育叶的羽片阔披针形,羽状深裂或羽状,通常大小为长 3~5cm,宽 2~3.5cm,一回羽状,先端有一顶生条形小羽片或裂片,羽片基部有 1~2 对侧生小羽片或裂片;裂片斜展,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 1.5~3cm,宽5~8mm,钝头,边缘有尖锯齿;能育羽片条形,较宽大,不分叉或基部有 1~3 个分叉的小羽片,能育小羽片或裂片狭长,条形,长 1~6cm,宽约 4mm,边缘向远轴面反卷而呈全缘状;叶脉分离,无假脉,小脉分叉,小脉先端不到叶缘;叶片草质或纸质,干后暗绿色,无毛;叶轴仅上部有狭翅;羽轴禾秆色,无毛, 近轴面纵沟旁有细微小刺。孢子囊群生于裂片及羽轴上侧叶翅的边缘,顶部不育,线形。
产地:七娘山(邢福武等 10500,IBSC)、梧桐山(李沛琼 797)、梅林(张寿洲等 0581)。各地常见, 生于山谷林下,海拔 100~600m。
分布:浙江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和四川。印度、斯里兰卡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泰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、太平洋岛屿、菲律宾和澳大利亚。
用途:全草煎服,可治疟疾、下痢及淋病;据《岭南采药录》载,“取茎叶煎水洗疳疔痔疮,取叶捣烂敷热疮,有疏散之效”。